話說前一陣子嚴長壽先生出了一本書,叫做「教育可以不一樣」,裡面以自己的經驗告訴大家,我們的社會也許不需要那麼多高學歷人才,更沒有那麼多主管的職 缺,因此我們的教育不應該再以學歷、白領階級為導向,而是應該發掘孩子的各種天分,進而在各行各業中培養有用的螺絲釘,才能讓社會更好。

「親子天下」的顏擇雅對此有一點不同的看法,她認為「孩子的天分」是很難捉摸的東西,即便有了天分,接下來能不能因此成功更是難講,更何況父母以自身的有限經 驗與時間,是難以幫小孩發掘各種天分的(就好像嚴長壽的老爸應該也不會在幾十年前就知道小孩有當總裁的天分)。也因此,顏擇雅以為,培養一種腳踏實地的價 值觀,可能才是更重要的。

鐵壁讀了這兩人的文章之後,覺得顏擇雅雖然說得有道理,但是她還說得不夠透徹,因此只好在此狗尾續貂一下。

嚴長壽的話,有他的道理,尤其是批判目前的教育制度只顧著送給小孩一頂頂高學歷的帽子,但卻缺乏對於各方面專長的全面培育,這是正確的。然而,嚴長壽的立論 在本質上有著一個極其嚴重的瑕疵,因此影響了他的結論;這個瑕疵就是:他認為教育的目標「應該是要替企業培養人才,也幫人才找到工作」。換言之,嚴長壽作 為商人的身份,影響了他看待教育的角度,因為這只是人力資源與職涯規劃的角度,對他而言,「教育就是職訓」。

這個謬誤所產生的最大影響,就是進而衍生的「螺絲釘理論」,這個從堯舜禹湯到國民黨反共復國都時時高唱的大調,說的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螺絲釘,也許不起眼,但是確有著極其偉大的貢獻」,也因此,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身為一顆社會螺絲釘」為榮。

這個螺絲釘理論,首先就讓我聯想到周星馳演的電影「國產凌凌漆」,片中「凌凌漆」在接獲情治單位召集令,立刻向總司令(其實就是金鎗客)報到(其實是去背黑 鍋)時,他意氣風發說:「我以為國家已經把我忘記了!」那位總司令拍拍凌凌漆的肩,緩緩地笑道:「怎麼會呢!就算一條內褲、一張衛生紙都有它的用處。」 當然,他沒說出來的是:內褲與衛生紙的用處就是幫我們抹大便,然後迅速被丟進垃圾桶。

也因此,這個「螺絲釘理論」的第一大罪惡就是它的實 務面:那些鼓吹大家勇於做螺絲釘的人,從來不會認為自己想當個個螺絲釘,他們甚至在骨子裡都瞧不起螺絲釘;他們這樣說,只是希望螺絲釘都能安於現狀,好讓 他們這些舵手好好操盤。君不見,那些公開說螺絲釘是社會中堅的達官政要,他們的小孩絕大多數都免不了放洋拿學歷,即使是志不在讀書的人,也要弄個碩士學歷 來唬弄人;也因此,所有的螺絲釘都要警惕,那些希望你當螺絲釘的人,他們內心裡安的到底是什麼心眼。

「螺絲釘理論」除了上述實務的倫理瑕 疵之外,第二個更大的問題就是它在理論上根本背離了「教育」的意義。眾所周知,教育的最高宗旨就是開啟智慧,讓人得以全面性地思考事物的來龍去脈;然而, 如果教育只是要把某個人訓練成為一根好的螺絲釘,那麼就失去了啟蒙的意義,更讓他失去思考與觀察全貌的機會。在電影「Not Easily Broken」裡面有一句話說,「車子不知道它為什麼是一部車子,它得去問造這部車子的人。」這說出了一個無奈的事實,連一部車子都不瞭解它自身存在的意義,更何況是車子裡的一顆螺絲釘?雖然這部宗教電影想要強調的是:我們人類要追求自己生存的意義,就得去問造物主,但是把自己培養成好的螺絲釘,顯然絕不 是個好的答案。

「成為螺絲釘」有什麼不好?我認為站在人性的角度,這是大大的不好。首先,在企業機器裡,螺絲釘用壞了可以馬上再換一根新 的;但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完整的尊嚴與生活,每個人基於自己的時空歷史,也都應該有他的特殊性,也都需要更妥善的照料,不是可以隨意替代。第二,螺絲釘只 負責幫忙機器運轉,卻不負責討論機器的用途與目標,也不會有人去問螺絲釘的意見,如果你成為納粹毒氣室的一顆螺絲釘,那麼你的工作就是負責殺人,你越有效 率,因你而死的人就越多。在時代的洪流中,我們看到的是一顆顆努力運作卻等著被拋棄的螺絲釘,雖然身上滿佈歷史的刻記,但他們卻從來不知道自己運轉的意義與目標。

然而,對於這些,我們應該去怪螺絲釘嗎?也許不能,因為我們無法期待每根螺絲釘都理解機器運作的意義;但是,我們能做的,就是停止把人快速變成螺絲釘(或是停止這種「螺絲釘是社會中堅」的想法)。我們要瞭解的是,成為螺絲釘可以是一種人生選擇,但它卻不能是一個教育目標,因為螺絲釘的用途太窄,功能太小,最重要的是,把很多螺絲釘聚集在一起,不見得會讓社會更好。

教育的目標,是要讓人成為「全人」,亦即有能力思索、有能力判斷以及有能力實踐的人,螺絲釘卻只是被動的命令執行者,兩者大異其趣。教育要做的不是把人製作成螺絲釘,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塊塊充滿潛力的礦石,教育應該是提供各種不同溫度的熔爐,在礦石想要的時候能隨時決定並改變自己的形狀與用途,他們其中有些可能最後會選擇成為螺絲釘,但他們也可以在明天成為輪子或方向盤,重點是他們有機會思考、觀察並決定自己的命運。

也許你會說,你太大驚小怪了,嚴長壽用「螺絲釘」這個詞只是想表達一個 對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的期待,並沒有窄化人類的用意。但我認為,嚴的說法由於明顯流露出「功能論」的教育觀,因此他的結論當然就跟著偏頗。例如:他認為父母應該去發掘小孩的天分,讓他們在自己的天分上發揮,最後成為各行各業的狀元,這個結論就是我不能同意的。

難道,一個小孩有音樂天分,父母就要鼓吹他從事音樂工作?再難道,如果一個小孩沒有數學天分,他未來就不能享受計算的樂趣?我認為:一個人的天分,與他的志向與工作,不見得要有 關係,因為我們是人類,我們有情感、責任、被需要的需求,我們的天賦只是讓我們生活更美好的其中一種工具,與成就感、道德感沒有高下之分;而工作更是人類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更何況,天分往往也不是線性發展的,只覺得一塊鐵夠硬就要把它做成螺絲釘,或讓它相信成為螺絲釘是好的歸宿,這是不道德,也是不聰明的行為,因為多數的父母應該無法預測未來20年後,社會上會需要什麼樣的螺絲釘。

說個極端的例子,如果小孩展現出隨時放屁的天分,那麼父母是不是應該鼓勵他把這個專長作為一種事業來發展?你又要如何預知獲利呢?因此,嚴長壽的話,其實也充滿著很多沒有證據的臆想,只是單純地讓孩子往他們 的專長發展,真的就能「行行出狀元」嗎?一個行業的興盛與否,其實與市場需求有關,試問,嚴長壽與父母如何斷定某些專長未來一定有市場呢?

我認為,父母根本不必要去想某些專長有沒有市場,只要專心教育自己的小孩就好,就好像一般投資人根本就不知道明天股市會漲還是會跌;但無論景氣好壞,投資理 財還是要做的事。我同意的是,父母應該讓小孩往他們有興趣的地方學習,但這絕不是因為要讓他們「行行出狀元」,而是因為人唯有在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學習,他才能有目標、有衝動、有激情、有企圖心、才更有機會去發掘快樂的質素,這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現在很多所謂的成功人士,他們也只是在某 些時空狀況下擁有了比較多的金錢,所以就被認定為成功。大家不妨想想,今天萬一他們在女廁偷窺被抓到呢?萬一他們明天在金融海嘯中賠光家產呢?萬一他們其實面臨妻離子散、員工唾棄的窘境呢?他們還會是所謂的成功人士嗎?很多商界與政界的聞人,今天還是人人誇讚的大英雄,明天就成了人人喊打的狗熊,為什麼? 因為評判世俗成功與否的標準太狹隘了(今天嚴長壽如果還是個飯店小弟,他出的書會有人看嗎?),所以我們又何必隨波逐流呢?

我跟嚴長壽的教育觀最不同的地方是,就算小孩的未來事業一塌糊塗,只要他們是一個個完整的人,那就夠了,因為完整的人就算沒錢也過得充實快樂;而有錢的螺絲釘卻往往不知道他們明天要何去何從。因此,在小孩會不會成為螺絲釘這個問題上,我選擇當一個高爐,而不是一個鐵匠或五金行老闆。

------------

12/4 作者的太太後記:

12/3 我去學校加班,很得意的幫主管整理好一筆自己覺得很繁複的資料,下班後跟鐵壁炫耀一番。鐵壁聽完後,深情的看著我,嘴角帶著一抹詭異的微笑,緩緩的吐出:「你真是一根好的螺絲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keco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